这场游戏革命,我把它分为3个阶段:小学化的无游戏,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假游戏,回归天性的真游戏。
无游戏阶段,幼儿被动学习,老师找不到专业定位。读书、写字、做算术等小学化的倾向,让幼儿的大脑变成了硬盘,失去了想象的空间,不会主动思考,消极厌学。幼儿老师找不到自己的专业定位,迎合家长,被看不起,没有职业的崇高感,想逃离。
假游戏阶段,幼儿被游戏,教师很疲惫。一开始,大家兢兢业业地做,呕心沥血为孩子做了很多玩具道具,设置了各种供他们玩耍的区域,把幼儿园布置得特别漂亮,把环境创设看得无比重要。但是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他们对我们所做的很多东西,毫无兴趣!我们还给孩子设置了厨房、医院、银行等各种各样的区角游戏,却在不知不觉间,给孩子们设置了各种条条框框,让他们在我们设置的东西里面去适应、去玩耍,他们只能这么玩,只能按照老师的想法玩,结果可想而知。假游戏让幼儿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思维简单刻板,没有快乐,缺少创造力、专注力、独立和自信。
所以,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和反省,我们到底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在困惑、矛盾、纠结中反思,我们发现形式主义使教师职业倦怠,功利主义背后是自欺欺人。于是,我们痛下决心打破旧壳,打破学前教育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旧壳,找回学前教育的专业定位,找回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
撕标牌、清货价、拔钉子、去装饰……我们经历了去形式化的痛、游戏放权的焦虑,在打破旧壳的真游戏革命中走了三大步,不断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用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干预,让儿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最大潜力。
2007年,我开始有计划地对各个年龄段的人进行访谈,让他们回忆童年时期的游戏,讲述童年最快乐的故事。访谈中,我听到最多的令人难忘的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有成人的干预,大多发生在户外,是自己和伙伴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游戏。这些真诚朴实的游戏回忆让我逐渐感悟到”真游戏”的真谛和价值,于是向全县幼儿教师发出号召“让自由的游戏点亮儿童的生命”。
我们将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紧密结合分步实施,将观察解读儿童的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将游戏作为培养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用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干预来实现解放儿童的目标,开启一场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的“真游戏”革命,并不断寻找幼儿教师自己的专业定位。从2007年至今,“真游戏”阶段经历了三大步。